人物
时段
朝代
诗文库 正文
五德议 北魏 · 李彪
 出处:全后魏文卷四十二
尚书闾议,继近秦氏。
臣职掌国籍,颇览前书,惜此正次,慨彼非绪。
辄仰推帝始,远寻百王。
魏虽建国君民,兆朕振古,祖黄制朔,绵迹有因。
然此帝业,神元为首。
案神元、晋武,往来和好。
至于桓、穆,洛京破亡。
二帝志摧聪、勒,思存晋氏,每助刘琨,申威并、冀。
是以晋室衔扶救之仁,越石深代王之请。
平文、太祖,抗衡苻石,终平燕氏,大造中区
则是司马祚终于郏、鄏,而元氏受命于云、代。
盖自周之灭,及汉正号,几六十年,著苻尚赤。
后虽张、贾殊议,暂疑而卒从火德,以继周氏。
排虐嬴以比共工,蔑暴项而同吴广
近蠲谬伪,远即神正,若此之明也。
宁使白蛇徒斩,雕云空结哉!
自有晋倾沦,暨登国肇号,亦几六十馀载,物色旗帜,率多从黑。
是又自然合应,玄同汉始。
且秦并天下,革创法度,汉仍其制,少在变易。
犹仰推五运,竟踵隆姬。
而况刘、石、苻、燕,世业促褊,纲纪弗立。
魏接其弊,自有彝典,岂可异汉之承木,舍晋而为土邪?
夫皇统崇极,承运至重,必当推协天绪,考审王次,不可杂以僭窃,参之强狡。
神元既晋武同世,桓、穆兴怀、悯接时。
晋室之沦,平文始大,庙号太祖,抑亦有由。
绍晋定德,孰曰不可,而欲次兹伪僭,岂非惑乎?
臣所以屡㥪㥪惜之,唯垂察纳(《魏书·礼志》一。太和十四年中书监高闾议,以为魏承秦,定为土德。秘书丞李彪著作郎崔光等议,以为。)
上言从李彪魏为水德议 北魏 · 穆亮
 出处:全后魏文卷三十四
臣等受敕,共议中书监高闾、秘书丞李等二人所议皇魏行次。
尚书高闾以石承晋为水德以燕承石为木德,以秦承燕为火德,大魏次秦为土德,皆以地据中夏,以为得统之徵。
皇魏建号,事接秦末,晋既灭亡,天命在我。
故因中原有寄,即而承之。
等据神元皇帝与晋武并时,桓、穆二帝,仍修旧好。
始自平文,逮于太祖,抗衡秦、赵,终平慕容。
晋祚终于秦方,大魏兴于云、朔。
据汉弃秦承周之义,以皇魏承晋为水德。
二家之论,大略如此。
臣等谨共参论,伏惟皇魏世王玄朔,下迄魏、晋,赵、秦二燕,虽地据中华,德祚微浅,并获推叙,于理未惬。
又国家积德修长,道光万载。
等职主东观,详究图史,所据之理,其致难夺。
今欲从等所议,宜承晋为水德(《魏书·礼志》一。太和十四年高闾议魏承秦为土德,李彪崔光议魏承晋为水德。十五年正月长乐王穆亮陆睿王元孙冯诞游明根、邓侍祖、李恺郭祚、卫庆、封琳、崔挺、贾元寿等言。)
王德议 北魏 · 高闾
 出处:全后魏文卷三十
帝王之作,百代可知,运代相承,书传可验。
虽祚命有长短,德政有优劣,至于受终严祖,殷荐上帝,其致一也。
故敢述其前载,举其大略。
臣闻居尊据极,允应明命者,莫不以中原为正统,神州为帝宅。
苟位当名全,化迹流洽,则不专以世数为与夺,善恶为是非。
尧舜禅揖,一身异尚;
魏、晋相代,少纪运殊。
桀、纣至虐,不废承历之叙;
厉、惠至昏,不阙周、晋之录。
计五德之论,始自汉刘,一时之议,三家致别。
张苍以汉为水德,贾谊、公孙臣以汉为土德,刘向以汉为火德。
以为水德者,正以尝有水溢之应,则不推运代相承之数矣。
以为土德者,则以亡秦继历,相即为次,不推顺逆之异也。
以为火德者,悬证赤帝斩蛇之符,弃秦之暴,越恶承善,不以世次为正也,故以承周为火德。
自兹厥后,乃以为常。
魏承汉,火生土,故魏为土德。
晋承魏,土生金,故晋为金德
赵承晋,金生水,故赵为水德。
赵,水生木,故燕为木德。
秦承燕,木生火,故秦为火德。
秦之未灭,皇魏未克神州,秦氏既亡,大魏称制玄朔。
平文之庙,始称太祖,以明受命之证,如周在岐之阳。
若继晋,晋亡已久;
若弃秦,则中原有寄。
推此而言,秦之理,事为明验。
故以魏秦,魏为土德,又五纬表验,黄星曜彩,考氏定实,合德轩辕土祖未,事为著矣。
又秦、赵及燕,虽非明圣,各正号赤县,统有中土,郊天祭地,肆类咸秩,明刑制礼,不失旧章。
奄岱逾河,境被淮汉。
非若龌龊边方,僭拟之属,远如孙权、刘备,近若刘裕、道成,事系蛮夷,非关中夏
伏惟圣朝,德配天地,道被四海,承乾统历,功侔百王。
光格同于唐、虞,享祚流于周、汉,正位中境,奄有万方。
今若并弃三家,远承晋氏,则蔑中原正次之实。
存之无损于此,而有成于彼;
废之无益于今,而有伤于事。
臣愚以为宜从尚黄,定为土德。
又前代之君,明贤之史,皆因其可褒褒之,可贬贬之。
今议者偏据可绝之义,而不录可全之礼。
所论事大,垂之万叶。
宜并集中秘群儒,人人别议,择其所长,于理为悉(《魏书·礼志》一。太和十四年八月中书监高闾议,以为。)
改营太庙定昭穆诏太和十五年四月己卯 北魏 · 拓跋宏
 出处:全后魏文卷四
祖有功,宗有德,自非功德厚者,不得擅祖宗之名,居二祧之庙。
仰惟先朝旧事,舛驳不同,难以取准。
今将述遵先志,具详礼典,宜制祖宗之号,定将来之法。
烈祖有创基之功,世祖有开拓之德,宜为祖宗,百世不迁。
而远祖平文,功未多于昭成,然庙号为太祖
道武建业之勋,高于平文庙号为烈祖
比功校德,以为未允。
朕今奉尊道武太祖,与显祖为二祧,馀者以次而迁。
平文既迁,庙唯有六,始今七庙,一则无主。
唯当朕躬,此事亦臣子所难言。
夫生必有终,人之常理。
朕以不德,忝承洪绪,若宗庙之灵,获全首领,以没于地,为昭穆之次,心愿毕矣。
必不可豫,设可垂之文,示后必令迁之(《魏书·礼志》一。经始明堂,改营太庙,诏云云。又见《通典》四十七。)
诏群官太和十七年九月丁丑 北魏 · 拓跋宏
 出处:全后魏文卷五
卿等或以朕无为移徙也。
平文皇帝弃背率土,昭成营居盛乐;
太祖道武皇帝神武应天,迁居平城
朕虽虚寡,幸属胜残之运,故移宅中原,肇成皇宇。
卿等当奉先君令德,光迹洪规。
北人比及十年,使其徐移。
朕自多积仓储,不令窘乏(《魏书·宗室元丕传》,又见《北史》十五。)
《魏史》义例 隋 · 魏澹
 出处:全隋文卷二十
其一曰:臣闻天子者,继天立极,终始绝名,故《谷梁传》曰:「太上不名」。
《曲礼》曰:「天子不言出,诸侯不生名」。
诸侯尚不生名,况天子乎!
若为太子,必须书名。
良由子者对父生称,父前子名,礼之意也。
是以桓公六年九月丁卯,子同生,《传》曰:「举以太子之礼」。
杜预注云:「桓公子庄公也」。
十二公唯子同是嫡夫人之长子,备用太子之礼,故史书之于策。
即位之日,尊成君而不名,《春秋》之义,圣人之微旨也。
至如马迁,周之太子并皆言名,汉之储两俱没其讳,以尊汉卑周,臣子之意也。
窃谓虽立此理,恐非其义。
何者?
《春秋》《礼记》,太子必书名,天王不言出。
仲尼之褒贬,皇王之称谓,非当时与异代遂为优劣也。
班固、范晔、陈寿、王隐、沈约参差不同,尊卑失序。
至于魏收,讳储君之名,书天子之字,过又甚焉。
今所撰史,讳皇帝名,书太子字,欲以尊君卑臣,依《春秋》之义也。
其二曰:五帝之圣,三代之英,积德累功,乃文乃武,贤圣相承,莫过周室,名器不及后稷追谥止于三王,此即前代之茂实,后人之龟镜也。
魏氏平文以前,部落之君长耳。
太祖远追二十八帝,并极崇高,违尧、舜宪章,越周公典礼。
道武出自结绳,未师典诰,当须南、董直笔,裁而正之。
反更饰非,言是观过,所谓决渤澥之水,复去堤防,襄陵之灾,未可免也。
但力微天女所诞,灵异绝世,尊为始祖,得礼之宜。
平文、昭成雄据塞表,英风渐盛,图南之业,基自此始。
长孙斤之乱也,兵交御座,太子授命,昭成获免。
道武此时,后缗方娠,宗庙复存,社稷有主,大功大孝,实在献明。
此之三世,称谥可也
自兹以外,未之敢闻。
其三曰:臣以为南巢桀亡,牧野灭,斩以黄钺,悬首白旗,幽王死于骊山厉王出奔于彘,未尝隐讳,直笔书之,欲以劝善惩恶,贻诫将来者也。
太武、献文并遭非命,前史立纪,不异天年,言论之间,颇露首尾。
杀主害君,莫知名姓,逆臣贼子,何所惧哉!
君子之过,如日月之食,圆首方足,孰不瞻仰,况复兵交御座,矢及王屋,而可隐没者乎!
今所撰史,分明直书,不敢回避。
且隐、桓之死,闵、昭杀逐,丘明据实叙于经下,况复悬隔异代而致依违哉!
其四曰:周道陵迟,不胜其敝,楚子亲问九鼎,人来徵百牢,无君之心,实彰行路,夫子刊经,皆书曰卒。
自晋德不竞,宇宙分崩,或帝或王,各自署置。
当其生日,聘使往来,略如敌国,及其终也,书之曰死,便同庶人。
存没顿殊,能无怀愧!
今所撰史,诸国凡处华夏之地者,皆书曰卒,同之吴、楚。
其五曰:壶遂发问,马迁答之,义已尽矣。
后之述者,仍未领悟。
董仲舒、司马迁之意,本云《尚书》者,隆平之典,《春秋》者,拨乱之法,兴衰理异,制作亦殊。
治定则直叙钦明,世乱则辞兼显晦,分路命家,不相依放。
故云「周道废,《春秋》作焉,尧、舜盛,《尚书》载之」,是也。
汉兴以来,改正朔,易服色,臣力诵圣德,仍不能尽,余所谓述故事,而君比之《春秋》,谬哉」。
然则纪传之体出自《尚书》,不学《春秋》,明矣。
范晔云:「《春秋》者,文既总略,好失事形,今之拟作,所以为短。
纪传者,史、班之所变也,网罗一代,事义周悉,适之后学,此焉为优,故继而述之」。
此言,岂直非圣人之无法,又失马迁之意旨。
孙盛自谓钻仰具体而放之。
魏收云:「鲁史既修,达者贻则,子长自拘纪传,不存师表,盖泉源所由,地非企及」。
虽复逊辞畏圣,亦未思纪传所由来也。
司马迁创立纪传以来,述者非一,人无善恶,皆为立论。
计在身行迹,具在正书,事既无奇,不足惩劝。
再述乍同铭颂,重叙唯觉繁文。
案丘明亚圣之才,发扬圣旨,言「君子曰」者,无非甚泰,其间寻常,直书而已。
今所撰史,窃有慕焉,可为劝戒者,论其得失,其无损益者,所不论也(《隋书·魏澹传》,又略见《北史》五十六)
请定帖经奏 唐 · 杨玚
 出处: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八
今之举明经者。
主司不详其述作之意。
每至帖试。
必取年头月尾。
孤经绝句。
自今已后。
考试者尽帖平文
以存大典。
今之明经。
习左氏者十无一二。
恐左氏之学废。
又周礼仪礼公羊谷梁。
亦请量加优奖。
孙舍人1006年 北宋 · 杨亿
 出处:全宋文卷二九三、《武夷新集》卷二○ 创作地点:河南省开封市
窃以三代誓命,著于《尚书》;
两汉训词,号为《尔雅》。
然而经祖龙绝学之后,颇多阙文;
处金马切问之司,止令视草。
故方策之言未备,亦润色之业非专。
尔后慎选台郎,入居禁闼。
殿壁涂粉,始更主于文书;
省树栖鸡,亦通掌于制诰
施及唐室,实司尧言。
职业涖于掖垣,备存《六典》;
判署联于台鼎,是号五花。
乃至奉武帐之论思,平文昌之奏议。
泛楼船于汾水,举觞中流;
校羽猎于长杨,献赋行在。
陡降上帝之右,亲日月之光华;
践履赤墀之涂,接夔龙之步武。
盖从臣之佳选,固明主之简心。
舍人素履时中,英词鼓动,敏行具圣人之体,博闻推君子之儒。
爰自委质休辰,飞鸣华贯。
鸿都汗简,复《春秋》之旧章;
螭陛含毫,成起居之新注。
适属畴咨俊乂,启迪徽猷,俄召试于宰司,遂荣登于禁掖。
言成纶綍,用裁诞告之文;
腰佩龟緺,更旌稽古之力。
钦闻成命,允叶至公。
某夙以孱庸,滥尘清切,妨贤有素,补职无闻,愧弥切于滥竽,荣遽谐于倚玉。
盈川自省,谬居卢、骆之前;
文园后来,合处邹、枚之右。
尚兹始隗,安敢望回?
踧踖唯觉于负芒,澄汰诚甘于幞被。
忽承笺简,过示谦冲,仰荷眷私,伏增铭悚。
辞免江东提刑奏状(三)1182年11月 南宋 · 朱熹
 出处:全宋文卷五四四四、《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》卷二二、《朱子奏议》卷一四、《群书考索》别集卷三、《古今图书集成》铨衡典卷一○五 创作地点: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
右,臣十二月十四日尚书省劄子,据臣辞免直徽猷阁江东提刑恩命,奉圣旨并不许辞免,令疾速起发前去之任者。
臣昨以怨仇当路,踪迹孤危,屡贡封章,乞回成命,情迫意切,忘其再三。
既而深自省循,始知震惧,方且计日以俟诛夷,不谓陛下天度含容,圣恩溥博,虽未开允,亦免谴诃。
臣闻命感激,涕泗交颐。
恭惟圣诏丁宁,不可数得,虽知私义有所未安,然不敢不抑鄙情以承睿奖,即于当日遥望阙庭拜受直徽猷阁恩命讫。
所有江东提刑职事,迫威命之已行,亦拟即日拜受,画时起发。
而臣至愚,反复思虑,复有所甚惧而不能已者,不免昧死沥血,再触天威。
瞻顾徬徨,不知所措。
伏念臣所劾赃吏党与众多,棋布星罗,并当要路,自其事觉以来,大者宰制斡旋于上,小者驰骛经营于下,其所以蔽日月之明而损雷霆之威者,臣不敢论。
若其加害于臣,不遗馀力,则远而至于师友渊源之所自,亦复无故横肆抵排。
向非陛下圣明,洞见底蕴,力赐主张,则不惟不肖之身久为鱼肉,而其变乱白黑、诖误圣朝,又有不可胜言者。
然陛下之怜臣愈厚,则此辈之疾臣愈深,是以为臣今日之计,惟有乞身就闲,或可少纾患害。
若更贪恋恩荣,冒当一道刺举之责,则其速怨召祸,必有甚于前日者。
陛下虽欲始终保全,亦恐有所不能及矣。
故臣于此深窃恐惧,再三筹度,以为与其他日拘挛戚促而失身于仇人之手,不若今日再三辞避而得罪于陛下之前。
又况陛下至仁至明,且既怜臣之厚而保全之如此,固未必肯以此加臣之罪而必弃之也。
是敢决意仰首呼天而一罄其说如此。
所有前件差遣,欲望圣慈深察危恳,特赐改差岳庙一次,使臣得以卒被前日生死肉骨之恩,免遭异时睚眦中伤之祸,臣不胜幸甚。
若臣前奏所谓著书者,则臣自集诸经训说之外,于《资治通鉴》亦尝妄有论次,数年之前,草稿略具,一行作吏,遂至因循。
每一念之,常恐永为千古之恨。
今若少宽原隰之劳,更窃斗升之禄,假以岁月,卒成此书,使于世务略有丝毫之补,则臣之所以仰报大恩者,固不必在于簿书期会之间也。
臣狂妄进越,死有馀罪。
伏惟陛下天地父母矜而赦之,臣不胜幸甚!
谨录奏闻,伏候敕旨。
〔贴黄〕臣误蒙圣恩,俾将使指,而臣方以按劾赃吏,干忤相臣,一身孤危,不能自保,其何以控制奸猾,循抚柔良?
凡此哀鸣,非特自爱,实为陛下一司事权、一道民命之计。
切望圣慈深赐鉴察。
臣旧读《资治通鉴》,窃见其间周末诸侯僭称王号而不正其名,汉丞相亮出师讨贼,而反书入寇,此类非一,殊不可晓。
又凡事之首尾详略,一用平文书写,虽有目录,亦难检寻。
因窃妄意就其事实别为一书,表岁以首年,而因年以著统,大书以提要,而小注以备言。
至其是非得失之际,则又辄用古史书法,略示训戒,名曰《资治通鉴纲目》。
如蒙圣慈许就闲秩,即当缮写首篇草本,先次进呈。
恭俟临决。
巩仲至 南宋 · 朱熹
 出处:全宋文卷五五九二、《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》卷六四、嘉庆《武义县志》卷一○
春寒多病,未能奉一字,以为新岁之庆。
递中忽辱惠问,获闻比日幕中多暇,起处宁适,足慰驰情。
病益衰,无足云者。
示喻所苦亦已向安,甚善。
此疾最忌饮酒,若能痛节,当不药而愈也。
《楚词》脩未?
旋了旋寄数板,节次发来为幸。
古田《补音》此间无人写得,今寄一书与苏君,幸转托县官,差人赍去乡下寻之,就其传录尤便。
亦闻渠写本颇经删节,已嘱令为全录去矣。
然此尝编得《音考》一卷,音谓集古今正音协韵通而为一,考谓考诸本同异并附其间。
只欲别为一卷,附之书后,不必搀入正文之下,碍人眼目,妨人吟讽。
但亦未甚详密。
正文有异同,但择一稳者为定可也。
又可附此古田全书,俟旦夕稍暇,一面修写寄呈。
彼中不知已曾下手未?
亦望随得已了者节次寄来也。
若已详善,即此中本更不须寄去矣。
刘侍读书气平文缓,乃自经术中来,比之苏公诚有高古之趣。
但亦觉词多理寡,苦无甚发明耳。
大抵古人文字要当随其所长取之,难以一时所见遽定品目也。
李文叔论文诸说,向见林择之有之。
不曾写得,已书报令录去,或可并移书古田就取也。
画笥许观,甚幸。
傥得附名,尤所愿也。
聚星阁此亦已令草草为之,市工俗笔,殊不能起人意。
亦尝辄为之赞,今谩录去,幸勿示人也。
余君之作竟能否?
便中并望早寄及也。
林胡僧顷亦见之,盖叶公自有鉴赏。
其所使临摹者,必当时之善工也。
要之年来事事渐低,此等人物亦自日少一日,为可叹耳。
龟趺恐须作全者,向见所陨之元故亦在侧也。
吴生玄武信为奇笔,但龟背之文,正脊之甲五,应五行;
次甲八,应八卦;
又次甲廿四,应节气,亦自然之理。
此却不足,亦欠子细。
九方皋之相马,又不当以此论耳。
社记顷未之见,世间此等遗落不遇知者,可胜数哉!
放翁久不得书,欲往从觅一文字,所系颇重,又恐贱迹累其升腾,未敢启口也。
杨君枉顾,此其不易得,又有甚于前二公矣。
荥阳始亦甚趑趄,令汪季路百计胁之,乃肯听耳。
此君殊可念,有可垂手处,幸曲为拯拔也。
长乐刘君一书,烦为转达。
直卿云渠有知识在城中,已令批在书背,幸令人问之。
恐未有便,即告专介为送至县中,托县官遣人达之。
盖所编礼书在渠处,欲亟取来,趁此疾病少间之际,并力了之,故不可缓,切幸垂念也。
欲言甚众,书不能尽。
唯冀以时自爱,千万之祷!
悟老闻欲为志其塔,果尔,亦甚幸也。
梅圣俞(二六 皇祐五年1059年秋 北宋 · 欧阳修
 出处:全宋文卷七一○、《欧阳文忠公集》卷一四九 创作地点:河南省开封市
某启:寄惠鸭脚子,甚奇。
赵三书信已领。
圣俞诗屡见许,甚渴见,何必自写,小儿辈可录。
某亦厌书字,因思学书各有分限,殆天之禀赋,有人力不可彊者。
往年学弓箭,锐意三四年,不成,遂止。
后又见君谟,言学书最乐,又锐意为之。
写来写去,却转不如旧日,似逆风行船,著尽气力,秖在旧处,不能少进,力竭心倦,遂已。
身老矣,安能自苦如此耶?
乃知古今好笔迹,真可贵重也。
今后秖看他人书,亦可为乐,不能生受得也。
数日阴闷,昏然,因作圣俞书,顿觉豁然如有所释。
若遂一握手,可胜为慰也。
谢景平文字,下笔便佳,他日当有立于世,何止取一科第而已,吾徒可为希深喜也。
太祝且为伸意,某卜葬地尚未买得,相次决定,当有书报他也。
匆匆不宣。
殿侍换文资考试条诏景祐四年十月辛卯 北宋 · 宋仁宗
 出处:全宋文卷九六○、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一二○
殿侍换文资者,自今后令国子监试诗二首,习经学者试平文十道,诗不至纰缪,文通四为合格。
南楼野眺 明 · 易昌第
七言律诗 押先韵
迎薰画阁与云连,侧目东流百谷川。
曲直田成千里照,高低屋接万家烟。
黄龙山色侵衣袂,乌石松声奏管弦。
自是神君开八极,閒来把酒对青天民国和平县志》附《和平文徵》卷二)
按:戴武军、李君明整理
子夏山 北宋 · 赵瞻
 押词韵第十一部
山因先师成令名,人心仰止悬青冥。
文侯北面款山扃,石室至今犹南倾。
直松万林天籁声,长材大栋资连甍。
溪泉四出照骨清,润物功溥民罔争。
朝兮新云泽根茎,暮兮和风发勾萌。
山川气禀天地英,民何知为夫子灵。
魏最称治由师经,晋俗自是多诸生
时尚辞华取未精,皓首学行徒修明。
非无神降弼王庭,国朝当议平文衡。
斯文未丧吾道亨,商之传授今可行。
木兰花慢 在德六年正旦 元 · 卢挚
 押歌韵
问东风何似,早吹绿、洞庭波。
要催起江头,梅妆的皪,柳态婆娑。
遥知玉墀鹓鹭,对青阳、绿禁郁嵯峨。
欢动云间阊阖,应收雪外蓬婆。

谁将瑶瑟托湘娥。
颖客播弦歌。
向执法森然,寿星明处,陡顿春多。
衡君也能三呼,更双成度曲奏云和。
如许升平文物,仍逢混一山河。
按:天下同文补遗
赵司勋给假归浙 明 · 邓林
重阳节去秋将晚,北风猎猎吹南雁。
故人别我归赋欤,临岐握手情无限。
忆昔修书游木天,识君今已二十年。
天潢分派公族浚,冰玉为质人中仙。
少年读书破万卷,海天空阔鹏程远。
秋风折桂步蟾宫,晓日观花游上苑。
石渠论列集钜儒,君从璧水来与俱。
书交当世知名士,遍阅人间未见书。
归来再历霜台试,高出时人几头地。
逼人富贵来骎骎,唾手功名良易易。
冬官庶务称浩繁,郎署优游十载间。
封章判牍无滞事,哦诗瀹茗多馀闲。
政成入向明光奏,冢宰盛陈君绩茂。
进阶已觉大夫荣,锡诰尤蒙恩宠厚。
君司勋级我司封,我居西署君居东。
金兰胶漆衷情旧,风雨寒暄苦乐同。
玉瓶酌尽阳关酒,可别此生平文□。
岸上行人歌竹枝,船头羌笛吹杨柳
布帆十幅挂长风,极目江天连断鸿。
蓟门苍树苍茫外,吴会云山缥缈中。
淮河鲤鱼红尾短,相思只恐书来缓。
驿路逢梅只自吟,江亭见月同谁玩。
富阳咫尺近临安,十景江山画里看。
梁尹出郊迎吏部,家严望阙拜封官。
扫墓焚黄赠先妣,存没沾恩有如此。
天光赫赫照林丘,画锦煌煌耀桑梓。
亲恩已报君恩深,知君臣子一生心。
两全忠孝垂青史,赠言如赠双南金
探春 暖炕 清 · 杨夔生
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:真松阁词
翠幕遮边,锦毹贴面,转盼恰平文砌。
素壁穿云,丹砂凿井,梦带烟霞滋味。
重把筠枝扫,较燕垒、香泥涂细。
赚他画句炉閒,莫为销寒作计。

腊尾风威正厉。
笑罢蹴汤婆,添须灶婢。
润逼唐花,香醺吴箬,消受清温窗几。
吹彻霜天角,把一枕、瞢腾惊起。
试问征人,铁衾偎暖犹未。
庆元府重建大成殿1270年8月 南宋 · 王应麟
 出处:全宋文卷八二○一、《四明文献集》卷一、《延祐四明志》卷一三、《敬止录》卷一五、四明文献录、嘉靖《宁波府志》卷七
天子初郊见之岁,法驾视学,谒款先圣,隮曾子、子思侑享。
建首善,风四方,罔不丕式彝训。
越再岁,吏部尚书洪公焘以敷文阁学士来牧四明
舍奠于学,顾瞻礼殿梁桷陊剥,喟然曰:「大哉!
圣人之道,于穆不已,惠我无疆。
矧东渐于海,远溯洙泗,簪绂之盛,拟于邹鲁。
职在宣化,弗惟道原是崇,曷克称明诏」?
若稽郡乘,旧夫子庙肇自唐贞元四年,至今四百八十馀岁矣。
元气回复,理若有待。
明年实咸淳纪号之六年,乃鸠工饬材而鼎新之,属通判府事陈君寀、观察推官汪君大有庀其事。
二月庚寅经始,七月庚戌告成,穹栋硕楹,奂奕严敞,视昔有加焉。
己未,虔妥用币,衿佩云集,相与端拜而议曰:「吾邦自庆历诸老淑艾后进,乾淳大儒阐绎正学,孝弟修于家而仁逊兴,德齿尚于乡而风俗厚,理义明于心而贤才盛,善信充于己而事业显。
成我者夫子也。
圣天子立教于上而夫子之道益尊,贤师帅迪教于下而夫子之道益彰。
道者治之本,其功与天地并。
世之言治者谓古道不可以御今,先政刑后教化,道寖微而俗滋薄。
独我公眇觌天衷民彝之统纪,急众人之所缓,可谓知本矣。
鲁僖公能修泮宫,威德所被,至于海邦。
夫子列□其诗于《颂》,而先儒传《春秋》,则曰『学校为国之先务,虽用民力,不可废也』,故不与新作南门概书之策。
今公兹举合《诗》、《春秋》之义,盖有鲁侯文武之德,而本之宽俭,用能丰道扶教,作新数百年几坠之绪。
盛德至善,百世不忘也」。
于是郡博士沈君德初、郑君信甫请书成事于石。
应麟世家于鄞,幸得从先生长者后,升堂而闻金石之音,入宫墙而见宗庙之美,惟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,曷敢赞一词?
窃惟闻之,《论语》始之以君子,终之以君子,学者所以学为君子也。
凡我同志,服膺圣训,陟降庭止,昭格不违,上以承天子之休德,下以笃师帅之善教,罔俾克广德心,专美鲁之多士,尚其懋哉!
公名焘,于潜人,端平文忠公之仲子,学问政事得于文献之传。
宅牧期年,治理彬彬可纪,特书其大者以诏无斁。
八月望日,朝散郎秘阁同修撰、知徽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营田事、节制军马王某撰。
病中哭伯固二首 其一 明 · 郑善夫
五言律诗 押文韵 出处:少谷集卷五
我眼双枯尽,那堪更哭君。
平生犹铁石,灵爽定风云。
葵藿虽同志,凰麟不恋群。
吾徒向凋谢,谁黻太平文